景點名稱:
    縣定古蹟‧鄭氏祠堂  
景點特色詳細說明:     歷史沿革關西位於新竹市的東北,為鳳山溪上游重要的城鎮。在清初漢人入墾之前,此地屬於平埔族竹塹社居棲之處。漢人約在嘉慶、道光年間,大體上是從新竹平原循鳳山溪而上進行拓墾,關西是出入內山要津,乃設隘守護。關西市街包括老街與新街,老街始建於嘉慶17年(1812),新街即咸菜硼,創設於道光2年(1822)。關西鄭氏一族係從廣東饒平來臺墾殖,最初是六世祖鄭清雅在弱冠之年來臺,卜居臺北鶯歌尖山下橋頭一帶.至九世祖鄭成珋於乾隆末年遷往蘭陽頭城,經營打金店舖,並開墾二結、三結及四結,頗有積蓄。後恐牽連閩粵械鬥,又於道光14年(1834)遷到淡水廳竹北二堡咸菜甕,今關西北門口附近從事墾殖。除了購買田屋外,也大約在此時建立了鄭氏滎陽祠堂。傳說創建之初,勘輿師建議採「丑山兼艮」,即略偏北的風水坐向,主財運亨通。但家族決議改採「艮山兼丑」,即坐東北朝西南的坐向,主文運,可見鄭氏家族重視科舉,培育子弟之用心。鄭氏祠堂與羅氏家廟都位於北門口附近,地勢較高,早年可以俯瞰關西市街,並遙望河谷及對面遠山,收負陰抱陽之利,充份反映古時風水觀念。鄭氏祠堂是典型的三合院,即客家所謂的「正屋帶左右橫屋」。祠堂背後有一土丘,即客家建築的「化胎」,中央有一株荔枝樹,枝幹茂盛。祠堂後面可見到以卵石壘成像圈背扶手的擋土牆,也是客家地區常用的手法。古時的祠堂或家廟除了祭祖功能外,事實上與寺廟略同,兼具教育,文化及公共活動之多元機能。為學童的啟蒙教育,祠堂可兼作私墊﹔地方族人喜慶及年節慶典,可充作場所活動﹔族人排解權益糾紛亦在祠堂舉行。有些大的祠堂還附建戲亭,定時邀請戲班演出酬神敬祖,宗族共聚一堂,彌足溫馨親切。關西鄭氏祠堂是清道光中葉所創建,當咸菜硼開拓正盛之時,是臺灣客家祠堂的重要典型。透過這座祠堂,令我們了解臺灣移民歷史,對當年披荊斬棘之辛苦倍加欽佩。 建築特色 在建築形式上,正身大門入口處採塔壽(凹壽面),門上題「滎陽世第」堂號,兩側有「祇父恭兄即是祖宗肖子、光前啟後便成天地完人」對聯。正廳供奉祖先牌位,神龕上懸掛「帶草衍派」匾額,正廳兩側牆面開有西式洗石子拱門,神龕台座亦以洗石子處理,為昭和二十三年( 1948 )修繕時所加,反映當時的營建技術,神龕下方設有土地龍神香位,為客家建築特色之一。 祠堂正立面材料使用主要為紅磚與石材,牆基皆以石砌成,塔壽柱之琴腳(櫃檯腳)是唯一加雕刻的部份,牆面以紅磚平磚順砌;內部隔間及背面部份牆體則為泥磚造,卵石基腳,外牆以穿瓦衫保護,以防止雨水侵蝕牆身。鄭氏祠堂於興建時紅磚均特別過油處理,故磚色特別紅,是一大特色。祠堂前方的天井以卵石鋪地,建築整體樸實無華,並未有過多的裝飾,而是以合宜的比例,高聳的翹鵝來塑造莊重的建築氣氛,充分表現出客家建築的特色。  
景點特色精簡說明:     關西位於新竹市的東北,為鳳山溪上游重要的城鎮。在清初漢人入墾之前,此地屬於平埔族竹塹社居棲之處。漢人約在嘉慶、道光年間,大體上是從新竹平原循鳳山溪而上進行拓墾,關西是出入內山要津,乃設隘守護。關西市街包括老街與新街,老街始建於嘉慶17年(1812),新街即咸菜硼,創設於道光2年(1822)。關西鄭氏一族係從廣東饒平來臺墾殖,最初是六世祖鄭清雅在弱冠之年來臺,卜居臺北鶯歌尖山下橋頭一帶.至九世祖鄭成珋於乾隆末年遷往蘭陽頭城,經營打金店舖,並開墾二結、三結及四結,頗有積蓄。後恐牽連閩粵械鬥,又於道光14年(1834)遷到淡水廳竹北二堡咸菜甕,今關西北門口附近從事墾殖。除了購買田屋外,也大約在此時建立了鄭氏滎陽祠堂。傳說創建之初,勘輿師建議採「丑山兼艮」,即略偏北的風水坐向,主財運亨通。  
景點服務電話:     886-3-5562690  
景點地址:     新竹縣關西鎮北斗里6鄰明德路56號  
郵遞區號:     306  
交通資訊:     ●開車:關西交流道→接118縣道至關西鎮,關西車站可抵。  
開放時間:     預約開放  
景點位置:     位置緯度:24.79318  
    位置經度:121.17776  
景點位置 - Google地圖:
景點分類1:     古蹟類  
景點分類2:     文化類  
古蹟分級:     縣(市)定  
所屬縣市:     新竹縣  
觀光局檔案更新時間(ISO8601格式):     2020-06-08T01:10:40+08:00  
顯名聲明: 提供機關/交通部觀光局 [2020] [觀光景點資料 2020/07/11]
此開放資料依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 (Open Government Data License) 進行公眾釋出,使用者於遵守本條款各項規定之前提下,得利用之。
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:http://data.gov.tw/?q=principle
景點特色詳細說明:     歷史沿革關西位於新竹市的東北,為鳳山溪上游重要的城鎮。在清初漢人入墾之前,此地屬於平埔族竹塹社居棲之處。漢人約在嘉慶、道光年間,大體上是從新竹平原循鳳山溪而上進行拓墾,關西是出入內山要津,乃設隘守護。關西市街包括老街與新街,老街始建於嘉慶17年(1812),新街即咸菜硼,創設於道光2年(1822)。關西鄭氏一族係從廣東饒平來臺墾殖,最初是六世祖鄭清雅在弱冠之年來臺,卜居臺北鶯歌尖山下橋頭一帶.至九世祖鄭成珋於乾隆末年遷往蘭陽頭城,經營打金店舖,並開墾二結、三結及四結,頗有積蓄。後恐牽連閩粵械鬥,又於道光14年(1834)遷到淡水廳竹北二堡咸菜甕,今關西北門口附近從事墾殖。除了購買田屋外,也大約在此時建立了鄭氏滎陽祠堂。傳說創建之初,勘輿師建議採「丑山兼艮」,即略偏北的風水坐向,主財運亨通。但家族決議改採「艮山兼丑」,即坐東北朝西南的坐向,主文運,可見鄭氏家族重視科舉,培育子弟之用心。鄭氏祠堂與羅氏家廟都位於北門口附近,地勢較高,早年可以俯瞰關西市街,並遙望河谷及對面遠山,收負陰抱陽之利,充份反映古時風水觀念。鄭氏祠堂是典型的三合院,即客家所謂的「正屋帶左右橫屋」。祠堂背後有一土丘,即客家建築的「化胎」,中央有一株荔枝樹,枝幹茂盛。祠堂後面可見到以卵石壘成像圈背扶手的擋土牆,也是客家地區常用的手法。古時的祠堂或家廟除了祭祖功能外,事實上與寺廟略同,兼具教育,文化及公共活動之多元機能。為學童的啟蒙教育,祠堂可兼作私墊﹔地方族人喜慶及年節慶典,可充作場所活動﹔族人排解權益糾紛亦在祠堂舉行。有些大的祠堂還附建戲亭,定時邀請戲班演出酬神敬祖,宗族共聚一堂,彌足溫馨親切。關西鄭氏祠堂是清道光中葉所創建,當咸菜硼開拓正盛之時,是臺灣客家祠堂的重要典型。透過這座祠堂,令我們了解臺灣移民歷史,對當年披荊斬棘之辛苦倍加欽佩。 建築特色 在建築形式上,正身大門入口處採塔壽(凹壽面),門上題「滎陽世第」堂號,兩側有「祇父恭兄即是祖宗肖子、光前啟後便成天地完人」對聯。正廳供奉祖先牌位,神龕上懸掛「帶草衍派」匾額,正廳兩側牆面開有西式洗石子拱門,神龕台座亦以洗石子處理,為昭和二十三年( 1948 )修繕時所加,反映當時的營建技術,神龕下方設有土地龍神香位,為客家建築特色之一。 祠堂正立面材料使用主要為紅磚與石材,牆基皆以石砌成,塔壽柱之琴腳(櫃檯腳)是唯一加雕刻的部份,牆面以紅磚平磚順砌;內部隔間及背面部份牆體則為泥磚造,卵石基腳,外牆以穿瓦衫保護,以防止雨水侵蝕牆身。鄭氏祠堂於興建時紅磚均特別過油處理,故磚色特別紅,是一大特色。祠堂前方的天井以卵石鋪地,建築整體樸實無華,並未有過多的裝飾,而是以合宜的比例,高聳的翹鵝來塑造莊重的建築氣氛,充分表現出客家建築的特色。  
景點特色精簡說明:     關西位於新竹市的東北,為鳳山溪上游重要的城鎮。在清初漢人入墾之前,此地屬於平埔族竹塹社居棲之處。漢人約在嘉慶、道光年間,大體上是從新竹平原循鳳山溪而上進行拓墾,關西是出入內山要津,乃設隘守護。關西市街包括老街與新街,老街始建於嘉慶17年(1812),新街即咸菜硼,創設於道光2年(1822)。關西鄭氏一族係從廣東饒平來臺墾殖,最初是六世祖鄭清雅在弱冠之年來臺,卜居臺北鶯歌尖山下橋頭一帶.至九世祖鄭成珋於乾隆末年遷往蘭陽頭城,經營打金店舖,並開墾二結、三結及四結,頗有積蓄。後恐牽連閩粵械鬥,又於道光14年(1834)遷到淡水廳竹北二堡咸菜甕,今關西北門口附近從事墾殖。除了購買田屋外,也大約在此時建立了鄭氏滎陽祠堂。傳說創建之初,勘輿師建議採「丑山兼艮」,即略偏北的風水坐向,主財運亨通。  
景點服務電話:     886-3-5562690  
景點地址:     新竹縣關西鎮北斗里6鄰明德路56號  
郵遞區號:     306  
交通資訊:     ●開車:關西交流道→接118縣道至關西鎮,關西車站可抵。  
開放時間:     預約開放  
景點位置:     位置緯度:24.79318  
    位置經度:121.17776  
景點位置 - Google地圖:
景點分類1:     古蹟類  
景點分類2:     文化類  
古蹟分級:     縣(市)定  
所屬縣市:     新竹縣  
觀光局檔案更新時間(ISO8601格式):     2020-06-08T01:10:40+08:00  
顯名聲明: 提供機關/交通部觀光局 [2020] [觀光景點資料 2020/07/11]
此開放資料依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 (Open Government Data License) 進行公眾釋出,使用者於遵守本條款各項規定之前提下,得利用之。
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:http://data.gov.tw/?q=principle
0 意見